环保项目

环保项目CASE

仪式感、反差感、氛围感拉满了 带你解锁年轻人新消费图鉴

仪式感、反差感、氛围感拉满了 带你解锁年轻人新消费图鉴

60种新菊首秀 共赴水上雅集

60种新菊首秀 共赴水上雅集

吴开英的琼剧博物馆

吴开英的琼剧博物馆

环保项目

吴开英的琼剧博物馆

日期:2025-11-11 11:49:31

  在海南省海口市新大洲大道,一座420平方米的博物馆静静伫立。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,洒在一只明代琼剧人物琉璃罐上,罐身上两名衣着华美的戏曲人物似乎正要开口唱念。博物馆的主人吴开英缓缓走近,神情专注而温柔。

  “这只罐子陪了我很多年。它提醒着我,琼剧的故事必须有人记得。”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,把自己半生的牵挂与余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一座博物馆里。3年的孤勇,1100余件藏品,海南有了第一座琼剧博物馆——海口市吴开英琼剧博物馆。这也让外界看到,一个戏迷的执念可以点亮一门古老艺术的未来。

  走进博物馆,仿佛踏入了一段活着的历史。1100余件藏品被精心安放在历史厅、人物厅、海外传播厅、黑胶唱片厅、戏俗厅等不同的展厅里。

  其中最珍贵的当数那只明代琼剧人物琉璃罐。多年前,一位高中同学将它赠予吴开英。直到筹建博物馆时,吴开英才意识到这只原本在家中安放的罐子的分量。专家鉴定结果更让他激动不已:这只琉璃罐不仅罕见,而且罐上绘的正是琼剧表演场景,成为“琼剧起源于明中叶”的实物佐证。

  人物厅集中展示了琼剧名家的遗物:林道修的戏服、艺人赴京时用过的老皮箱、郑长和卧室的复原场景……斑驳的家具、旧式的茶盘,让人仿佛穿越时空,看见一代代艺人对琼剧的坚守。

  在海外传播厅,1925年的布伦瑞克留声机播放着老唱片;几枚已经退出流通的“猪仔钱”,则诉说着当年艺人在南洋谋生的辛酸。“这些不是冰冷的古董,而是能开口说话的历史。”吴开英说。

  吴开英出生在海南万宁,自小便浸润在乡音唱腔里。孩提时代,他常在村头戏台下看大人们扮戏,锣鼓声一响,就挤到人群最前排,眼睛里全是光。后来,他走出家乡,在北京从事戏曲研究与文化管理工作,曾任原文化部教科司副司长、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。几十年与戏曲相伴的经历,让他对传统艺术有着深切的情感和专业的眼光。

  “作为岭南四大剧种之一,琼剧拥有400多年历史,还走出了国门,却始终没有一座属于它的博物馆。”每次想到这里,吴开英总觉得遗憾。

  早在2012年,吴开英便向有关部门提议建立琼剧展示空间,可惜因条件不成熟,未能实现。到了2022年,68岁的他终于下定决心:“别人不做,我自己来干。等不起了。”

  最初的计划是租用200平方米的空间,没想到藏品越来越多,最终扩展到420平方米。空间扩大,租金和装修费也水涨船高,预算硬生生超出了三四十万元。作为民间自发筹建的博物馆,从申报登记到消防、旅文、民政等各部门审核,也耗费不少时间。

  资金不足、人手有限,夫妻俩只能亲力亲为。从设计、装修到布展,甚至连展柜的挑选、史料的整理,都是他们一点一点完成的。最辛苦的时候,他们干脆把吃住安排在博物馆的偏房,每天从早晨8点忙到深夜。

  有人劝他:“你在北京的生活舒舒服服,何必回来受这累?”吴开英总是笑着回答:“只要琼剧有个家,一切都值得。”

  在展馆里,他特意设立了黑胶唱片厅,供观众体验琼剧唱腔的独特韵味,还复原了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演戏场景,让孩子们能在“戏台”上亲身体验。“我不在乎来的人多不多,只要有一个年轻人因此对琼剧感兴趣,就足够了。”吴开英希望,博物馆不仅是记忆的存放地,更是琼剧活态传承的孵化器。

  “我已经70多岁了,能做的就是点燃一簇火苗。将来能不能烧旺,就要看年轻人了。”吴开英说。

  从一个戏迷的执念,到一座博物馆的诞生,吴开英用3年的孤勇,完成了很多人几十年都未能实现的愿望。“在文化认同中寻觅情感慰藉,在情感共鸣中汇聚奋进力量。”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,正是他的心声。

  对吴开英而言,琼剧不仅是艺术,更是他“心头的根”。如今,这份牵挂终于有了落脚之处。这座琼剧博物馆,或许并不宏大,却是海南人“记得住乡愁”的一个精神坐标;而它背后的这位“戏迷馆长”,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薪火相传。